中國的玻璃鋼/復合材料船艇工業始于1958年,歷經近50年的發展,就其船體材料、設計和制造技術發展的歷史沿革和技術狀況,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初創階段(1958年~改革開放前)、鞏固階段(改革開放后~20世紀末)和發展階段(2000年起至今)。
前兩個階段中,船體材料、設計計算和制造工藝等方面,技術進展不明顯,表現為:
1.材料方面:四十年來一直采用由E玻纖(甚至中堿玻纖)紡織而成的傳統的無捻粗紗方格布和短切氈及性能一般的不飽和聚酯樹脂作為船體原材料;
2.設計方面:基本上是沿用金屬船舶的設計理念,其船體結構絕大多數采用常規的實板加筋結構形式;
3.制造方面:幾乎所有船廠均采用傳統落后的手糊成型工藝方式,或輔以噴射成型工藝,僅個別船廠曾局部采用過真空袋壓成型技術。
在這兩個階段中,從事玻璃鋼/復合材料船艇制造的船廠屬于原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的只有幾家,絕大多數均為地方上的中小型船廠以及90年代后到大陸設廠的臺資企業。曾經提出過以玻璃鋼漁船為突破口來推進復合材料在我國船艇工業中的發展,但都收效甚微。
第三階段的前幾年中,國內有些大的集團公司和歐美澳等外資公司已紛紛涉足我國的游艇行業,因而國內復合材料造船技術發展的步伐已明顯加快。特別是2006年,以太陽鳥船艇制造有限公司等為代表的國內復合材料船艇制造商已經在采用先進的材料、設計和制造工藝技術方面邁出了可喜的一大步。如珠海太陽鳥游艇制造有限公司的62英尺機動游艇,采用多軸向縫(經)編織物、PVC泡沫夾層結構和真空輔助成型工藝成功制造了該艇的船體;再加佛山市寶達船舶工程有限公司的13.6米海關超高速摩托艇,采用了含有芳綸纖維的混雜增強材料與乙烯基樹脂復合,同樣也用真空輔助成型工藝來制造艇體。第三階段前期國內復合材料造船技術的進展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打破了國內船艇一直沿用的普通方格布作為增強材料和聚酯樹脂作為基體的局面,開始采用先進的多軸向縫編織物和乙烯基等高性能樹脂,大大提高了艇體的性能;
2.結束了單一的實板加筋結構這種傳統艇體設計模式,開始進行夾層結構、硬殼式結構和波形結構等各種艇體結構形式的設計和建造實踐。
3.打破了長期采用陳舊的手糊成型工藝之落后局面,實現了復合材料真空輔助成型工藝在船體制造中的突破。
值得提出的是,國務院不久前審議通過的《船舶工業中長期發展規劃》中提出,為適應國內旅游休閑等行業的發展,要大力開發個性化游艇等產品。為此,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與上海奉賢區人民政府最近在北京簽訂了合作開發建設上海中船游艇制造基地的框架協議,擬將該基地建成中國最大的游艇制造基地。這不僅將進一步激活上海及長三角地區的游艇技術,還將有力地推動中國復合材料船艇工業技術的脫胎換骨,在更高的層次和水平上參與國際競爭,從而實現中國船艇工業新的突破。